「臺灣有很多創業的機會,也是一個創業家的寶島天堂,是發展科技的好地方,只要愿意學習,現在的年輕人都是未來臺灣的希望」,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說。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在竹科所打造的創業基地,就連廣達前總經理王震華、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群聯董事長潘健成都說讚,并親自與許多團隊面談,展現高度投資興趣,而郭臺銘在今年初開工時也曾預告,接下來會啟動許多的投資計畫,這之中就包括了培植新創公司。
鴻海集團的青年創業夢想基地,其實就位在鴻海竹科分部的四樓,同時這里也是鴻海非常重要的云端及網通事業群所在地,該青創基地并委託交通大學加速器暨專利開發策略中心營運,并設立交大加速器中心,進駐的廠商類別包括有網路服務、綠色能源、云端軟體、軟硬整合、物聯網以及各種資通訊的應用。
(圖說:鴻海交大加速器中心空間寬敞明亮,內部設施比照竹科高規格廠房打造設計。攝影/劉建宏)
連結鴻海資源 位在新安路上的這棟建筑物,對很多計程車司機和在這邊上班的竹科員工來說,一點也陌生,因為這里是鴻海集團非常重要的研發重地,整棟大樓外表看上去,其實與其他棟的竹科廠房差不多,除了一旁就是竹科管理局之外,像是臺積電晶圓12廠P4、合勤科技、全磊微機電、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都在附近。
走進四樓,明亮寬敞的大廳讓人感覺視野開闊,一點壓迫感也沒有,里頭更擁有上千坪的創業空間提供,顏色繽紛、活潑亮麗的裝潢色彩搭配,剎那間完全讓人忘記這里其實是竹科園區,而且一時也難以與鴻海集團直接做聯想。
交大產業加速器暨專利開發策略中心副主任林伯恒表示,這個創業基地和其他地方很不一樣,特別強調與鴻海整個集團資源的連結度,「我們不只是單純的育成空間,除了匯聚交換資訊與資源外,更著重在于籌措資金,以及與國際市場的接軌。」
林伯恒說,「交大與鴻海的這項合作,鴻海整個集團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而這對我們進駐的廠商來說是很大的吸引力。」
他觀察,大企業通常資源很多,私底下愿意投資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大老也不在少數,但如何讓他們發現、看到,進而不斷地在過程中聯繫、接洽,促成合作,這件事就很重要,對新創公司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圖說:藍色空間為加速器一期,廠商已進駐完畢,現在則是開始邁向橘色空間的加速器二期,新創公司正陸續進駐中。攝影/劉建宏)
鴻海尋找下一個潛力新星 仔細分析,某方面來看,其實鴻海也一直想找創新的東西,尋找下一個蘋果,希望透過找尋有潛力及未來發展性的新創公司,活化其相關技術、開發出市場殺手級的產品,并一步透過這樣的模式,以便帶動整個集團創新的能量,甚至能成為浥注集團營收與獲利的新來源。
林伯恒指出,其實自2010年11月開始,鴻海便已初步與交通大學合作,當時鴻海也有同時與位在新竹的工研院及清華大學洽談,但最后卻選擇了交大。
原因是,交大不論是在技術、人才、資金與培育新創公司的想法和鴻海比較合得來,而且交大的校友和創業資源很多,早在全球開枝散葉,甚至整體市值占有臺灣上市柜科技公司非常重要的地位。「像現在這里的新創公司,也有很多是竹科人,待了幾年之后,自己再另外出來創業的。」
舉例來說,交大幫就包括了在臺灣電子業、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中非常有名的董事長,像是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臺積電副董事長曾繁城、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硅品董事長林文伯、光寶集團董事長宋恭源、聯強國際董事長苗豐強、研華董事長劉克振及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
而近年新一波的創業潮更帶動了新一派的交大幫開始嶄露頭角,讓人發現臺灣產業的新希望,他們代表臺灣產業轉型的新態度和年輕人的夢想熱情,包括臉書臺灣廣告代理、圣洋科技創辦人邱繼弘,多媒體云端服務大廠優必達創辦人之一沈上謙與郭榮昌、奇群科技創辦人宋牧奇、博晶醫電創辦人之一程士恒。
(圖說:交大加速器中心舉辦不少媒合活動和訓練課程。攝影/劉建宏)
產學合併創新效益大 交大和科技產業界的連結度還不只此,今年初,聯發科就宣布將深化與交通大學的合作,規劃以校級單位成立「聯發科---交大創新研究中心」,從網路技術、人機介面、數位內容、射頻及低功率及行動無線通訊技術等各領域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就很贊成這樣的合作,她認為,「以業界前瞻技術需求出發,透過交大深厚的研發能量,讓交大更有信心挑戰世界級的尖端技術。」
聯發科副總暨技術長周漁君也指出,市場競爭激烈,「聯發科確實需要更多尖端人才和學界的能量來達成目標,和交大成立的創新研究中心,共同研發關鍵前瞻技術,能讓產學研各界在面對世界舞臺時,能夠展現臺灣的創新能量。」
鴻海看中交大的創新能量,不是沒有原因,早年交大就從校園里不斷孕育創新的氣氛和能量,2000年之前開始在光復校區、后來延伸到博愛校區、2004年加入政府推動的硅島計畫、到2010年深入竹科園區的加速器中心。
而其中像在交大的博愛校區里,是由原本的學生宿舍所改建的創業基地,其實就很適合早期3~5人的創業團隊,雖然這些都是不同時期與階段的創業聚落,但都讓外界看到交大與產業界互動后,多元的蓬勃發展,而這些成效都仍在持續當中。
(圖說:廣達前總經理王震華與創業團隊交流,傾聽他們的想法。攝影/劉建宏)
(圖說: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對上臺Demo的團隊提出一些建議方向。攝影/劉建宏)
從實質面幫助進駐團隊 另外,在這個加速器中心,其實原本交大僅使用其中的600坪,但這幾天他們宣布自7月開始,和鴻海的合作正式邁向第二階段,因應新創公司增多,空間擴增到1000坪的使用。
然而,來到這里的創業團隊可得好好抓住任何機會,因為產業速度變化快,時間是不等人的。交大產業加速器暨專利開發策略中心經理陳兆年指出,「交大加速器是一期4個月的program,過程非常緊湊。」
「我們會根據營運計畫書,看團隊的未來潛力,也會請委員們審核,我們希望這些團隊能成長,拿到資金、做出出色的產品、有穩定的商業模式、能獲利、并成功走向國際。」
據了解,前陣子包括廣達前總經理王震華、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和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都親自來過這個地方,而且潘健成有一次來加速器中心演講時,與其中一個Golface團隊見面相談甚歡后,就決定投資了他們。
Golface這家公司在去年一舉拿下Intel APEC創業挑戰賽中優勝,其以電影專業攝影建立球場空拍資料庫,并專門針對高爾夫球場做數位管理化,提供軟硬體的多螢介面與線上管理平臺,球友更可透過相關App即時獲取球場資訊、球隊成績及球道攻略。
透過交大校友們群聚槓桿的力量,這里的新創公司確實得到很多企業家的資源協。舉例來說,最近剛從硅谷回臺,幫助不少創業團隊解決法律、處理一些募資程序事宜的,就是蔣孝嚴的獨子蔣萬安,也是蔣家唯一的法律人,30歲出頭就創辦萬澤國際法律事務所,在臺美兩地為企業提供法律諮詢服務,是學有專精的年輕律師,對于新創事業,從公司設立、募資、企業併購,以至于公司上市等都能給予協助,像獎金獵人及EZTABLE易訂網都曾找過他。
(圖說:Golface團隊辦公室就位在交大加速器中心里,創辦人廖聰哲也是交大畢業。攝影/劉建宏)
只要有創業夢就找鴻海 「不斷驗證自己的東西很重要,但不是只有聊天、討論、而是要能正面接受市場和資金的考驗,如果一堆科技大老和創投都對你的東西沒興趣,那可能你的產品和服務就不是那幺有發展潛力」,陳兆年說。
另一塊值得關注的是,除了交大之外,鴻海集團強化軟硬整合布局,化身創業育成機構,旗下創業服務平臺網站Kick2Real(富夢網)在今年第2季也已正式上線亮相,創業夢想的提件數量已有410件,注冊會員人數接近500人,數目仍在持續增加中。
Kick2Real資金與技術由鴻海集團旗下許多子公司所贊助,這些公司提供的支持,聚焦在12大領域的手機平板周邊硬件、光學應用、電動車、軟體創新、機械加工、能源技術、智慧家居、云端應用、創新材料、健康醫療、PC/筆電周邊硬件及物流技術等,協助新創團隊拓展生產製造與資金挹注。
此外,比較特別的是,在這些關聯領域技術範圍內,贊助公司會提供新創團隊專業的諮詢與后續的工程服務,而且透過由鴻海一線大廠領軍之下,在成功產出樣品之后,還能進一步協助新創團隊解決資金、量產與行銷等創業成功的關鍵問題。
(圖說:富夢網協助有點子創意的人,把東西直接初步先做成原型出來。)
Kick2Real算是一個協助年輕的創業家、團隊或新創公司,順利將創意構想落實,製作成功能完整樣品的服務平臺。只要是完成了概念驗證( Proof of Concept)的創意及構想,在平臺上提案,并通過內部專業團隊的審核,即能免費獲得贊助公司所提供的外觀設計服務、樣品原型製作或是製造相關技術諮詢。據了解,目前富夢網的營運團隊就在鴻海的土城總部。
郭臺銘之前也說,「你有任何一個點子,你想要做一個產品,我們免費幫你做,免費幫你開模具,只要年輕人有夢想,就可以來找鴻海。」他表示,鴻海可提供很好的樣品和產品測試,并提供年輕人平臺,進一步協助臺灣中小企業轉型成功。
在今年6月份的股東會上,郭臺銘闡述接下來鴻海集團將全面結構性成長,效益會在2015至2017年顯現,轉型從「8屏」擴充為「11屏」,新增電動車、機器人和穿戴式裝置,11屏全部串起來,將變成最具發展潛力的物聯網(Intenet of Things,IoT)。
從年輕時就開始創業的郭臺銘,一路走來歷經不少產業更迭,看到現在臺灣正位處產業結構、人才轉型的分岔路口,他對于臺灣年輕世代其實有著期盼,「年輕人要有信心,年輕人可以在產業調整和創業作出貢獻,為未來科技做準備。」「年輕人將來要走什幺路,都要靠自己。」
文章來源:機房監控 http://m.ycshaen.cn
北京金恒智能系統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7-2020 by Create-china.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未經許可,任何模仿本站模板、轉載本站內容等行為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電話:86+10-62104277/2248/4249 傳真:86+10-62104193-819 京ICP備10010038號-2網站XML
智慧機房
在線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