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小型監控視頻設備逐漸走紅,用手機App遠程就可以查看家中情況,選擇安裝監控設備的家庭也越來越多。然而,安裝監控方便自己的同時,或許也會給他人帶來困擾。日前,有女網友發帖吐槽稱,隔壁鄰居裝了6個監控,都裝在最高處,她每天不敢開窗、不敢開窗簾。
按照常識,居民在自家住所中的正當行為均屬于隱私權的覆蓋范圍,享有不被他人知曉的權利。而從另一方面看,在自家權屬范圍內安裝民用監控視頻設備,同樣是合理合法的。報道中提到的,正是兩種權利之間產生沖突的一個縮影。
《治安管理處罰法》中明確規定,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均屬于違法行為。當然我們相信,絕大多數人安裝相關設備都是出于安全考慮,并不具備窺探他人隱私的主觀動機。但只要存在隱私被泄漏的風險,這樣的擔憂就值得重視。
雖然關窗拉簾可以有效地阻隔視線,但個人生活受到的影響卻是毋庸置疑的:誰也不希望有一雙24小時無休的“眼睛”盯著自家窗口,更何況,這雙“眼睛”還兼具記錄、復制等強大的功能,留存下的資料還是零散地掌握在個人手中。
從更高的層面看,此事雖然是個例,但折射出的是一個科技設備在進入公共空間時,如何在發揮作用的情況下規避爭議的邊界問題。而且可以想見,隨著相關技術的普及和人們安全意識的提升,類似的爭議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出現。
同樣是在杭州,另一個例子值得一提。據媒體報道,當地某小區在居民樓下安裝了一組攝像頭,監控范圍為樓房外立面,有效地解決了高空墜物無法確定事主等一系列難題,贏得了業主的好評。因為設置為從下至上的“仰望”角度,不會涉及居民室內的情況,也避免了有關隱私的爭議。
另一個可做對比的,就是城市里常見的交通攝像頭。其監控的范圍均屬公共領域,不涉及隱私。同時,其使用的目的關乎公共利益,即為道路上的駕駛行為和交通事故存證。
兩相比較之下,有關私人使用監控設備的基本原則也就呼之欲出了:安裝和監控的范圍至少應該避開他人的私人空間。這就好像眼睛長在人身上,但總該有“非禮勿視”的覺悟一樣,相關設備的使用規范需要及時跟上,使用者本人也應該建立起這樣的意識。
來源:動力環境監控 http://m.ycshaen.cn/ 本文采集于網絡,如有問題有聯系刪除
北京金恒智能系統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7-2020 by Create-china.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未經許可,任何模仿本站模板、轉載本站內容等行為者,本站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電話:86+10-62104277/2248/4249 傳真:86+10-62104193-819 京ICP備10010038號-2網站XML
智慧機房
在線體驗